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经研所动态 -> 正文

中小企业集群的竞争优势

发布日期:2011-11-19  来源:   点击量:
中小企业集群的竞争优势——兼论浙江经验对河北的启示 课题组
1 提高河北省中小企业竞争力:一个现实问题的提出
随着中国经济市场化改革的深化,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目前河北省中小企业的发展已步入快车道,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中小企业单位个数达到193万个,其中华龙、恒利、航宇、凯特等一批规模在亿元以上的企业成为当地经济的龙头企业。但与经济强省浙江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2003年,我省中小企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5.3%,比浙江低19个百分点,浙江省私有企业的户数是我省的2.3倍,浙江非公经济的产值、销售总额、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出口创汇额、全国民营企业500强户数(浙江占185户)等五项指标均居全国第一。有了这么多第一,浙江的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纯收入紧追上海、北京之后,名列全国第三就不难理解了。有关河北中小企业规模小、竞争力弱的原因,已有许多学者进行了研究,认为资金、人才、管理和制度环境是其主要原因。我们注意到,除了上述原因外,中小企业产业组织结构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战略性问题。事实上,浙江中小企业的竞争力表现为产业集群整体的竞争力,而不是单个企业的竞争力。浙江单个企业在国际国内市场的影响是很小的,但是由众多中小企业构成的专业性集群却是功能强大、声名远播,在国际国内市场占据重要地位。中小企业之相互关联、协同、增益的集群效应,是浙江中小企业快速发展的重要原因。因此,在加快中小企业管理和体制创新的同时,利用集群优势获得竞争地位,是提高河北省中小企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2 相关理论和概念的简要回顾亚当·斯密最早从分工的角度描述了小企业集群现象的存在。在《国富论》中,他描述道:工人所穿的粗呢绒上衣和牧羊者所用的剪刀这两种产品的生产,是由家庭作坊和手工工场为基本单位的小企业群联合劳动完成的,因而他所指的企业集群是由一群具有分工性质的中小企业为了完成某种产品的生产联合而成的群体。阿尔弗雷德·韦伯(Alfred·Weber,1909)是工业区位理论的创立者,他从工业区位理论的角度阐释了企业集群现象并将集聚因素引入到企业集群的定义中。韦伯认为,集聚因素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企业自身简单规模扩张引起的产业集中化,此为初级阶段;第二阶段主要靠多个企业通过相互联系,以完善的组织方式集聚在某一领域,并引发更多同类企业出现,这时,大规模生产的显著经济优势就是有效的地方集聚效应,从而实现地方工业化,这是企业集聚的高级阶段。由此可见,韦伯更着眼于企业集群这一空间组织形式的表述,即小企业集群是在某一地域相互联系的同类企业的集聚体。经济学家马歇尔(A·Marshall,1920)发现了外部规模经济与产业集群之间的密切关系。他认为,企业集群是因为外部规模经济所致。马歇尔还用随产业规模扩大而引起知识量的增加和技术信息的传播来说明企业集群这种现象。在《经济学原理》一书中,他指出了大量专业化中小企业地域集中和发展的重要性。他认为,在企业集群内部,大量专业化企业集聚在一个较大的市场需求空间,对分工更细、专业化更强的产品和服务的潜在需求也相应增加,同时随着技术发展和需求变化,后福特制(Post-Fordism)生产方式的盛行,工艺工程日益高度专业化,这不仅为专业化生产商提供了很大的生存机会,还使他们实现规模生产,两者形成良性循环,提高企业集群的整体生产效率。经济学家胡佛(E·M·Hoover,1948)也认为规模经济是中小企业集群产生的原因。他提出,任何一种产业都存在三个不同层次的规模经济,即单个厂商的规模经济;单个企业链个体的规模经济;某种产业在特定地方的企业集中的规模经济。这第三层次的规模经济正是中小企业集群所具有的规模经济。迈克尔·波特(M·E·Poter,1998)则是从竞争优势理论角度去研究企业集群问题。他认为,集群是提高产业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企业集群更多地首先发端于一两家创新型企业,这一两家企业刺激了许多同类企业的成长。波特对中小企业集群的界定是:某一特定产业(通常以一个主导产业为核心)的中小企业和机构大量聚集于某一特定区域,形成了一个稳定、持续竞争优势集合体;集合体的成员包括提供上游零部件产品的供货商、下游的各类分销渠道与客户,提供互补性产品的制造商以及具有相关技能技术等与该产业联系密切的企业和相关支持机构,如大学、科研院所、质量标准机构、信息咨询,教育培训机构和贸易协会等。
综合以上学者对企业集群的阐述,我们认为,一般概念上的中小企业集群或称企业簇群(企业群)是指以一个主导产业为核心的相关产业或某特定领域内大量相互联系的中小企业及其支持机构在该区域空间内的集合。按照集群的产业性质,可以将产业集群分为三种类型:一是传统产业集群,它以传统的手工业或劳动密集型的传统工业部门为主,如发展纺织、服装、制鞋、家具、五金制品等行业,大量的中小企业在空间上相互集中,形成一个有机联系的市场组织网络,在这种产业集群内,劳动分工比较精细,专业化程度较高,市场组织网络发达。典型的例子是意大利的特色产业区和浙江的“块状经济”区。二是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它主要依托当地的科研力量,如著名大学和科研机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企业间相互密切合作,具有强烈的创新气氛,美国的硅谷和印度班加罗尔软件产业集群是这方面的典型代表。三是资本与技术结合型产业集群,如日本的大田、德国南部的巴登-符藤堡等。
3 国外产业集群发展实践的有关例证与开放经济下我国企业集群的分布特征
产业集群是发达国家产业结构调整与布局过程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经济现象,它不仅是产业成长过程中的必然结果,而且凸现出现代产业发展的某些特征:一个区域内某一产业的企业密度越大,产业上、中、下游环节的成龙配套程度越高,产业附加值就越完善,企业集群的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就越强。西方发达国家的产业或企业集群都呈现出这样的特征。如美国加州硅谷集中了规模庞大的以微电子技术为依托的半导体制造业及IT产业群;汽车制造业主要集中在底特律;运动跑鞋都集中在俄勒冈。日本的钢铁业集中在阪神、京滨、濑户内海沿岸。德国的工具集中在斯图加特;外科仪器集中在土林根;钢铁生产大都集中在多特蒙德、埃森和杜塞尔多夫等地。瑞士三大药厂都设在巴塞尔市。丹麦风车企业的大本营是海宁市。意大利的米兰则聚集了众多的时装厂商。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意大利的瓷砖业,其产量大约占世界总产量的60%,出口约占世界总出口量的30%,如此庞大的产业却主要集中在意大利北部一个不起眼的小镇萨梭罗及其周边地区,集中在这里的都是一些规模不大的中小企业,但集群优势使得这些中小企业飞速发展,形成一个完整配套的产业链条。表1列举了意大利和德国主要产业的空间集聚。
表1 意大利和德国主要产业的空间集聚
意大利
德国
主要产业
分布地区
主要产业
分布地区

工厂自动化设备
食品加工机械
食品产业体系
木工机械
包装机械
石材和石制品
家具
照明灯具
瓷砖
宝石
毛织品
针织品
滑雪靴
时装
布雷沙
杜林、帕辰察
波隆那
巴拿
卡皮
波隆那
卡拉拉
布里安查地区
加斯德高佛瑞多
萨梭罗
阿勒索
华拉、伯拉多
卡皮、磨德拿、
蒙特贝庐纳
米兰

汽车
工具机
印刷机
工具制造
光学产品
化学制品
外科仪器
钢笔与铅笔
珠宝
餐具
锁匠用具
多特蒙德、埃森、杜塞尔多夫
斯图加特、幕尼黑、印格士
斯图加特
海德堡、符兹堡、奥芬堡
勒姆斯特
维茨拉
莱维库森、法兰克福、路莫斯哈芬
土林根
纽伦堡
普福斯罕
索林根
费尔贝特           
资料来源:迈克尔·伯特:《国家竞争优势》,第146-147页,华夏出版社2002年版。
我国具有现代产业意义上的产业集群现象主要是近20年内形成的,集中度较高的地区分别是广东、浙江、江苏、山东、福建5省,仅浙江一省制造业的产业集中度就有40%,广东一省制造业的产业集中度也有28.8%。产业集中度高的均是一些充分竞争性的产业,而且中小企业占了绝大多数。近年来在河北也出现了一批“小规模、大群体”的专业村或专业乡,河间电线电缆、清河羊绒,辛集皮革、安国药材、白沟箱包、安平丝网、正定板材等已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这些集群或称块状经济,都是围绕某一特定产业集聚而成的块状经济,而支撑这种块状经济的主体,则是中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中小企业集群在浙江最为典型。从“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块状经济”发展至今,浙江几乎每个地方都形成了基础在一家一户、规模在千家万户的特色产业群体。柳州低压电器、嵊州领带、萧山网架、诸暨袜业、钟管化工、桐庐制笔等300多个产业集群日趋成熟,有力促进了浙江经济的快速增长。
4 中小企业集群的竞争优势:集聚与扩散效应及其来源
中小企业集群竞争优势及其来源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相对集中的地理空间布局。集群现象的重要特点之一,就是它的地理集中性。即大量的相关产业相互集中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这种产业地理集中能够产生广泛的集聚经济效益。如共同利用各种基础设施、服务设施、公共信息资源和市场网络;共同利用某些辅助企业,包括提供零部件或中间产品、加工下脚料或废料以及提供生产性服务的辅助企业;减少能源和原料消耗,缩短原料和产品运输距离,从而节约生产和运输成本;可以面对面地交谈,从而增进了解和信任并互通情报,减少信息搜寻和交易成本;可以增加本地市场需求,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可以促进技术创新,加快观念、思想和知识的扩散等。因此,可以认为,由于地理相对集中,大量的企业相互集中在一起,形成密切而灵活的专业化分工协作关系,是产业集群创造和保持优势的重要源泉之一。
浙江中小企业把集群的这种竞争优势发挥到了极致。如诸暨大唐镇有8000多个家庭企业从事袜业生产,其中有1000多家原料厂、300家缝头厂、100家定型厂、300家包装厂、200家机械配件厂、600家营销商、100家联运商。他们依靠专业化分工协作、环环相扣,使全镇成为一个庞大的袜业工厂,年产48亿双袜子,产值达90亿元人民币。再如上虞市崧厦镇,这里以雨伞数量大、品种全、规格多而成为全国最大的制伞基地。镇上共有1050家制伞企业,就业人数达到1.58万人,全镇伞业年销售收入30亿元,产品远销28个国家和地区。在浙江,类似大唐、崧厦、金乡这样的特色小镇(乡)像“葡萄串”一样镶嵌在全省公路两侧,形成完整的产业链。这样的“产业链”产生的经济能量不可小觑。就是在这些特色小镇(乡)中诞生了7个中国驰名商标、15个中国名牌产品、88个省级著名商标、98个浙江名牌产品以及42个全国免检产品,并先后被国家有关部门授予“中国鞋都”、“中国电器之都”、“中国精密模具生产基地”等17个国家级生产基地称号。
(2)以专业性市场为依托。浙江每一个发育成熟的中小企业集群都有一个相应配套的专业市场,这个专业市场不仅是企业发展的产物,也是企业进一步发展的依托,逐渐形成“小商品、大市场”的格局。在个体私营经济最发达的温州市,在其不到1.2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就形成了500多个各种类型的商品市场,其中有“中国农民第一城”龙港镇、“东方第一纽扣市场”桥头镇、“全国最大的低压电器城”柳市镇、“全国第一座商标城”金乡镇、“国家级最大技术密集区”鳌江镇、“全国汽摩配件主要生产基地”塘下镇等30多个经济总量大、发展速度快、开放程度高的经济强镇。浙江的专业市场与中小企业集群之间有一种内在的共生关系。一方面,专业市场的交易规模和辐射半径决定着企业集群的发展规模和水平,一个繁荣的专业市场可以带动千万家小型企业,聚沙成塔,集腋成裘,义乌3000多家小商品生产企业,依托的是义乌小商品城这个亚洲最大的小商品市场;绍兴2000多家轻纺企业,依托的是柯桥轻纺城这个中国最大的轻纺市场;嵊州800多家生产领带的企业依托的是嵊州领带城这个中国最大的领带专业市场,形成了蔚为壮观的浙江民营经济。另一方面,企业集群的发展又反向决定着专业市场交易规模和辐射半径的扩张程度。到2003年底,浙江全省形成各类商品交易市场4000多个,交易成交额近5000亿元,连续12年位居全国第一,而其中90%的经营者为个体私营企业者。这些中小企业主还在巴西、南非、乌克兰、乌拉圭等地兴办了专业商品市场,商品输出已经发展为商品、信息、品牌、资金、服务的综合输出。
(3)企业专心核心业务,培养核心能力。中小企业集群在市场竞争方面的一大特点是发展特色产业,实行“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企业集群战略(见表2)。企业不是在整个行业全线出击,而是选择某个产品系列或某一消费者群体作为目标市场,或在产品价值链的某一环节上成为大公司、甚至跨国公司全球生产系统中的一个重要厂商,依托大企业参与市场竞争,从而扩大其市场份额并为拓展国际市场铺平道路。比如,在浙江乐清柳市低压电器产业集群中,有大型企业10多家,中型企业近百家,小企业上千家以及数以千计的家庭作坊式的小工厂。大企业集团往往由下属众多的协作企业供应原材料和零配件,然后完成总装。各企业间分工明确,形成了起动器、熔断器、电阻器、断路器、调压器、互感器、配电箱等众多生产配件厂商,在广东东莞IT产业集群,电脑装配所需零部件的95%以上可以在东莞配齐。浙江苍南县金乡镇是全国最大的徽章生产基地,徽章的生产工序被分割为设计、溶化金属、写字、刻模、晒板、打锤、钻孔等18道,每道工序的加工都由独立的企业进行,半成品则通过市场交换。经过20多年的市场化洗礼,浙江各市都守住了一块属于自己的目标市场,构建了自己的一套产业体系,形成了“各守一块,共同发展的”区际分工格局,真正做到了各有所长、各有市场、各有特点,各有优势。
表2 广东与浙江特色产业集群分布概况
广东省
浙江省
中山
南海
顺德
东莞
佛山
古镇:灯饰
小榄镇:五金
沙溪镇:服装
大沥镇:铝型材
金沙镇:小五金
镇:制鞋
罗林镇:皮革
宫窑镇:玩具
西樵:纺织
伦敦镇:木工机械
乐从镇:家具
虎门镇:服装
厚街镇:家具
大朗镇:毛织
石龙镇:电子制造
石碣镇:电子
清溪镇:微机配件
樟木头:房地产开发
石湾镇:陶瓷
温州市区:鞋、服装、眼镜
义乌:小商品
绍兴:轻纺、化纤
永康:五金
海宁:皮革、服装
余姚:轻工模具
鄞县:服装
奉化:服饰
慈溪:鱼钩、长毛绒
永嘉:钮扣、泵阀
路桥:日用小商品
嵊州:领带
金乡:标牌、包装
大唐:袜业
瓯海:阀门
柳市:低压电器
台州:精细化工
 资料来源:胡钧浪《企业簇群与中小企业发展》,《特区经济》2002年第12期。
(4)创新环境。企业的创新需要有适当的周边环境。如前所述,产业集中本身就可以刺激创新并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创新文化氛围。在产业集群中,由于地理接近,企业间密切合作,可以面对面打交道,这样,有利于各种新思想、新观念、新技术和新知识的传播,由此形成知识的“溢出效应”,增强企业的研究和创新能力,逐步成为学习型企业。对中小企业而言,有两类知识是十分重要的,一是当地供给方面的知识“溢出”,主要来自供应商、合作者、教育和科研机构等;二是需求方面的国家和国际知识转移,主要来自客户、消费者以及国际分销商等。对以中小企业为主体的产业集群来说,这两类知识都是十分重要的。它不仅可以强化当地知识的“溢出效应”,而且可以通过各种渠道加快国际知识转移。此外,产业集群还可以为企业提供非编码知识和信息的机制,通过个人接触和交往,产业集群内企业可以获得一些隐含的、难以编码的知识。在迅速变化的全球经济环境中,这种隐含的知识越来越重要,而且,这样的知识只有通过个人间直接交换才能获得。
一般说来,由于存在着不确定性以及研发与生产的日益分离,高新技术企业比传统产业企业更倾向于集聚。在美国像电脑、制药等高新技术产业的创新活动明显比传统产业要多。与此相对应,高新技术产业的企业更倾向于以集群方式存在。目前,世界各地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各国政府也往往对这种基于知识或创新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给予大力支持。
(5)合作竞争(cooperate with competition)。在产业集群内,大量企业相互集中在一起,既展开激烈的市场竞争,又进行多种形式的合作,如联合开发新产品、开拓新市场、建立生产供应链等,由此形成一种既有竞争、又有合作的合作竞争机制。这种合作竞争机制的根本特征是互动互助,集体行动,这种机制在浙江产业集群特别盛行。在那里,合作竞争机制主要建立在个人间的相互信任和家庭联系的基础之上。通过这种合作竞争方式,中小企业可以在培训、金融、技术开发、产品设计、市场营销、出口和分配等方面实现高效的网络化的互动与合作,以克服其内部规模经济的劣势,从而能够与比自己强大的竞争对手相抗衡。这种集体行动的互动机制的形成,可以使信息的流通更为顺畅,加快观念、知识和信息的传播,缓和经济利益的冲突,减少交易过程的障碍,从而获取集体效率。此外,采取合作竞争的方式,也有助于企业建立战略联盟和伙伴关系,实行灵活的专业化生产。
(6)政府的推动作用。考察广东、浙江中小企业集群成长过程,不难看出,作为外生变量,地方政府在专业镇发展初期的直接或间接推动作用不可忽视。这方面的具体工作包括:①市场交易环境与投资环境的建设。随着企业集群的发展,内部的企业不断成长扩大,外来的企业不断涌入,土地资源、空间资源与环境资源逐渐变得稀缺起来,对道路、自来水、电力、通讯等城市基础设施的需求不断增长,环境保护的压力加大。政府要及时作好园区管理、环保规划,通过改善政府公共服务来改善投资环境,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满足企业进一步发展对交通、通讯、环保等更高的要求。协助企业共同解决土地使用、交通、环保、产业发展等问题,把产业政策与区域政策有机地结合起来。同时,大力推进电子商务的应用和网上交易。②企业创新精神的培育。企业集群一般从生产销售起步,技术知识先天不足,模仿是技术学习的主要途径,单个小企业往往无力设立正式的产品开发机构,通过政府干预设立独立的技术开发机构,是解决企业技术供给瓶颈的可行措施。广东省科技厅制定的“专业镇技术创新试点工程”就是一个政府干预的例子。也可以通过培训,将规范化的知识(特别是比当地企业所拥有的更为先进的知识)引进当地,同时也把地区内同产业同产品的先进经验进行总结,在地区内推广普及;同时,制定系统推动产学研合作的政策,着眼于从地区之外引进更新、更适用和更先进的技术,还要建立和扩展适合本地区的教育和科研机构。如我省白沟这样的工业地区,需要的并不是大学,培养高级技工和工程师的中级或高级的技工学校和理工学院将具有更为重要的作用。浙江永康、海宁、余姚等专业镇大量吸引全国一流的设计人才、专业镇与浙江大学联合举办博士后流动站以及在当地培养企业所需专业人才都是正确的做法。③协调企业之间的交流与合作。通过举办研讨会、协调会、博览会、培训活动、制定产品标准等为企业之间的交流、学习与合作创造机会,帮助企业寻找客户或商业合作伙伴以及增强企业追踪瞬息万变的技术与市场变化。④发展各种生产性服务的市场中介机构和活动。例如,法律、会计、税务、进出口贸易、保险、金融以及包装、测试、检查、技术支持和信息技术的咨询、租赁、维修乃至展览等。这些工作的带头和推动者,非地方政府莫属,特别是在创始阶段,地方政府的威信和资源是保证这些工作成功的主要条件。但是在政府带头推动的过程中,也不一定要由政府全部包揽,部分工作可以由行业协会、商会来担当。如在硅谷的发展中,圣克拉拉地区企业制造集团(SCCMG)、美国电信协会(AEA)、半导体设备和材料协会(SEMI)等行业协会功不可没。在这方面,浙江各种商会、行业工会也有很好的经验。
综上所述,产业集群的发展使得中小企业能够具有更高的生产效率并取得成本领先优势;具有更快的创新速度并获得技术水平和质量水平的提高;具有更低的产业进入壁垒使小企业不断涌现,充满活力;进行更细化的分工和社会协作并使其产业具有难以模仿的竞争优势。
5 简短的结论与对河北的启示
(1)集群发展形成了中小企业竞争上的优势:一方面,它不会产生像大型企业那样随企业规模的扩张而导致管理成本急剧上升的结果,而另一方面又在产业规模上具有与一体化相同的优势,企业集群将成为21世纪中小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必然选择。
(2)中小企业集群的成功发展离不开地方政府的扶持推动,政府的政策目标不能仅放在一两个突出、带头的企业上,而应着眼于中小企业创立、发展和持续成长的能力建设,经济和制度的环境上,形成地区的竞争优势。当前我省各级地方政府应积极推进市场化,大力培育市场主体,政策放开、放活,给企业、经营者充分的自由发展空间。同时,要进一步提高行政效能,发挥政府在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方面的积极推动作用,创建宽松的发展软环境。
(3)与浙江相比,河北很多中小企业的发展战略存在“同质、同步、同路”的问题,我们称之为“整体战略模仿”,其结果是在狭小的市场空间争夺资源、资金,大打价格战,造成两败俱伤的结局。反观浙江的”“块状经济”,企业发展战略应该着眼于:敢于和善于利用国内和国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在大开放中谋划大市场,在大竞争中求得大发展,“窄定位,高产出”,争取在某一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成为“小而专”、“小而优”、“小而精”、“小而特”的“小巨人”。
(本文发表在《价值工程》2004年第3期)。
参考文献:
①迈克尔·伯特:《国家竞争优势》,华夏出版社2002年版。
②胡佛:《区域经济学导论》,商务印书馆1990年版。
③金碚等:《竞争力经济学》,广东经济出版社2003年版。
④魏后凯:《区位决策》,广东经济出版社1998年版。
⑤蔡宁、吴结兵:《企业集群的竞争优势:资源的结构性整合》,《中国工业经济》2002年第7期。
⑥陈鹏宇:《溢出效应、不确定性和企业集群》,《中国工业经济》2002年第11期。
⑦符正平:《论企业集群的产生条件与形成机制》,《中国工业经济》2002年10期。
⑧蔡宁、杨旭:《小企业集群和中小企业的国际化》,《经济管理·新管理》2002年第8期。
⑨胡钧浪:《企业簇群与中小企业发展》,《特区经济》2002年第12期。
(执笔人:陈晓永)
---------------------------------------------------------------------
基金项目:本文系2003年度河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立项编号:200303007)。
作者简介:项目负责人武义青,本文执笔陈晓永。